美丽的第二套人民币书法你见过吗(一)
第二套人民币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表示面额的汉字究竟是谁写的,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董必武写出的,有人说是中国人民银行首行长南汉宸写出的,还有人说是当时总行研究处处长冀朝鼎写的,因为他们都写得一手好字。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或者说不完全对。
一. 董必武为首套人民币题字
我为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起,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发行从1元至50000元12种面额,60个票种。前面已经介绍,这些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1000元耕地狭版券外,全部是由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同志所书写。这是因为一方面董必武同志的一手好字在解放区有口皆碑,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都有是在董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且“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也是由他首肯并上报中央批准的。当南汉宸说明想法后,董必武同志非常谦虚地说,我写的字不太好,还是请林老师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朱德等)来写吧。后来在南汉宸同志再三请求下,他在一张白纸上横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年”等许多字,有些字加“贰”字还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这些字经过南汉宸筛选,后来就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上了。董必武的字被称为“柳体”,刚劲挺拔,俊俏舒逸,为第一套人民币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 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题字
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各套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迷,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终于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所书写。
1950年初,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便提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为设计好这套人民币,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负责征集人民币上的题字,而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副局长王显周负责组织中央美术学院的罗工柳和周令钊等设计人民币上的图案。据马文蔚先生回忆,那是1951年的一天,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延用笔,中午休息时,将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南汉宸拿出笔问:“你看这支毛笔怎么样?”马文蔚一看是十分珍贵的宫延用笔,便说:“真是好笔!”南汉宸说:“你写几个字怎么样?”马文蔚这才注意到,书案上早已摆好了端砚、白宣纸和各色虎皮宣纸。马文蔚问:“写什么呢?”南汉宸说:“就写咱们银行的几个字吧!”马文蔚提起笔,按照南汉宸的意思一连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当时白宣纸用完了,就写在各色虎皮宣纸上,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写完后,马文蔚已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说:“写的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南汉宸仔细筛选后,挑出一套较好的放在一边,然后把征集到的其他墨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后还是选定了马文蔚的墨迹。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上。以后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改成了马文蔚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旧体字改成了新体字,但仍用马文蔚的书体。